表演游戏怎么玩
1、点击上方“幼师口袋学堂”关注我们。表演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,它是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展开的游戏活动。表演游戏兼顾游戏性和表演性,能带给幼儿更多的乐趣哦。今天,口袋研究院将就幼儿表演游戏的特点、表演游戏的年龄特征、表演游戏指导策略三个方面,为大家深入解析表演游戏。
2、本篇阅读时长为8分钟。一、表演游戏的性质和特点。认识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性质和特点,是合理指导表演游戏的前提和出发点。
3、表演游戏常常会和角色游戏、戏剧表演混淆。首先,让我们明晰三者之间的差别。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展开的游戏活动,这里的故事不仅可以指儿童文学作品,也可以是幼儿自己创编的故事以及他们经历过的事件。相较于与角色游戏,两者在角色扮演、象征手段之间有相似之处,但在主题与内容的来源、结构性与规则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。
4、来自生活经验或故事。自由切换游戏主题,自由决定和改变游戏内容教师安排角色。
5、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。具体来说,角色游戏的内容来自生活经验,而表演游戏来自故事;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切换游戏主题,自由决定和改变游戏内容,而表演游戏中则会有一个基本达成一致的脚本,角色的行为或多或少地都要受到这个脚本的限制。相较于戏剧表演,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表演游戏是幼儿自己的“自娱自乐”,而戏剧表演来自外部的要求或奖赏。从上述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,表演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。
表演游戏怎么玩
1、两者皆是表演游戏不可缺少的特点,也是表演游戏不同于其他类型游戏的特点。二、表演游戏的年龄特征。一般来说,表演游戏出现在幼儿园的中大班,中大班表演游戏的发展过程具有以下一般特点:目的性角色行为逐渐减少,嬉戏性角色行为逐渐增加。幼儿的角色行为可以分为目的性和嬉戏性两种,目的性角色行为指幼儿围绕故事内容扮演角色认真再现游戏;嬉戏性角色行为指幼儿按自己的兴趣扮演角色、嬉戏打闹,玩的内容不一定与故事内容有关。
2、随着表演游戏的开展,幼儿的目的性角色行为逐渐减少,嬉戏性游戏行为逐渐增多。教师要适时地介入和指导,使幼儿的嬉戏性游戏行为再度向目的性游戏行为回归,并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。以一般性表现为主,生动性表现在游戏过程中没有明显增加。
3、在没有成人介入的情况下,表演游戏以一般性表现,说话语气平淡、表情单薄生动性表现表现行为,幼儿能用夸张但适宜的语气、动作、表情等形象地表现角色,并没有随游戏的过程的持续而明显增加。这说明幼儿自身不能完成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。
4、同伴交往是幼儿表演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表演游戏中,存在着大量幼儿的社会交往行为,如角色的分配、情节的协商、材料的分配等,幼儿在这些过程中进行同伴交往,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理解故事、合作开展游戏。除了表演游戏的一般特点,中班和大班的表演游戏还具有各自鲜明的年龄特点:中班幼儿表演游戏的年龄特点。能独立进行角色分配但进入游戏过程较慢。
5、嬉戏性强。一般性表现为主,以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。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年龄特点。目的性、计划性强。